[刺激取得極難,疲勞取得極易]
曾經有人跟小編說過,他們單位很喜歡做所謂的「消防人員耗氧訓練」,甚至把這個訓練做為懲罰手段,如果犯了業務上的過錯,都必須額外接受這個訓練。特別的是,每次訓練後,成績應該取得進步,但是事情總是往相反的方向發展,當大家揮汗如雨,偶爾發生同仁練到運動型熱衰竭,成績卻是越來越差。
小編之前曾經聊過一般適應症候群,簡單來說就是「凡殺不死你的,必使你強大」,其實一般適應症候群的後面,是Fitness Fatigue Model,中文叫體能疲勞模型。(如附圖)
這邊的Fitness不是當成體適能,而是身體的能力,當我們接受「正確」的刺激時,身體的能力就會立即產生變化,向上適應。但同時,身體因為刺激產生大量的Fatigue,也就是疲勞度,一增一減,反而是負數,所以訓練完,身體的表現(performance)曲線是往下的。
時間推移前進,疲勞逐漸消散,身體能力持續進步,運動表現慢慢的恢復到訓練刺激前,最後疲勞度越來越少,身體能力再進步,就會得到運動表現比訓練前更好的結果。
然後我們利用每次身體表現最好的時機,用更強的「正確」刺激,引發下次的曲線模型。長年累月以來,就可以看到身體表現越來越好的結果。
接著我們可再探討的是,如果不正確的刺激,是否能夠引起身體能力的進步。
很可惜的,不正確的刺激並不會造成身體能力的進步,但仍然會累積疲勞度,所以一個加零,一個減二十,一加一減,等於負二十,身體表現反而是退步的。疲勞度消散後,也只是回到原點,但我們身體在時間影響下,是會老化的,所以長時間下來,其實就是退步。
回到一開始的話題,經過FFM的解釋後,我們可以知道,「刺激取得極難,疲勞取得極易」,每次訓練後並沒有提升身體能力,卻累積了身體機能崩潰邊緣的疲勞,下次訓練時,大量的疲勞尚未消散,即使沒在第一次訓練時倒下,也會發生在下一次,或是下下次,遲早都會發生。
疲勞產生不一定只有訓練,也會在工作、社交、或生活上,有各種產生疲勞的途徑,人體是唯一一個疲勞的承受體,所以跟女友吵一架、半夜起來餵奶換尿布、跑救護被周魚民投訴,第二天最大肌力及運動表現都可能會退步的。
當我們能理解體能疲勞模型後,可知正確的訓練刺激非常重要,尤其老年人、訓練資歷深的人,他們引起向上適應的窗口是更狹窄的,更不容易引起向上適應的正確刺激。但他們的疲勞累積能力卻無異一般人,甚至老年人更易累積疲勞,如果盡是在無法正確刺激的疲勞性訓練做努力,累積的可能只是一堆疲勞度,而不是讓人體進步。
小編玉米